易縣名碑——《道德經幢》
- 來源:
- 藝網資訊
- 發布時間:
- 2022-12-04 17:15:24
- 分享至:
摘要:易縣名碑——《道德經幢》
易縣名碑——《道德經幢》
李國月
《道德經幢》全稱《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幢》,今在河北易縣城內龍興觀舊址。經幢通高約六米,由幢頂、幢身、幢座三部分組成。幢身為八角柱體,由上下兩塊漢白玉石雕刻而成,共高4.29米,直徑90厘米,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,幢身經文分三層。上層為題額“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”十八字,正書六行,行三字。中層為開元二十年(732年)唐玄宗敕文,三十行,行七字。下層及其他各面刻唐玄宗注老子《道德經》,分《道經》卷上、《德經》卷下,共八十一章。正三面經文各十一行,行九十九字,四、五、六、七四面皆十一行,行一百一十九字,最后一面上層行六十字。末題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十月八日奉敕建,下列易州刺史田仁琬、別駕周憲、長史鄭景宣、司馬杜欽賢等職官姓名。后有清代翁方綱、趙烈文、趙煊、張壽齡等人題記。
碑未署書者、刊者名,依幢行楷體字跡和后行書題名,與蘇靈芝所書《鐵像碑》《田公德政碑》《夢真容碑》諸碑絲毫不爽。故翁方綱在幢身刻跋云:“蘇靈芝書《道德經》,不著名氏,故著錄家皆未之及”。該碑字體端莊,工整秀麗,剛勁飄逸,帶有明顯“牽絲連帶”,筆法流暢,氣韻生動,是唐代典型書法精品佳作。
蘇靈芝乃唐開元、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,陜西武功人,公元750年前后,曾任易州錄事參軍。其書筆力遒勁端莊,飄逸中不失勁美,堪與同時代書法巨匠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?!缎蜁V》稱贊其書法“在唐人翰墨中固不易得,蓋是集眾善而成一家者”。被歐陽修譽為“唐代著名寫碑手”。善行楷書,書風肥美壯闊,筆力遒勁,飄逸勁美,傳世作品還有《鐵像碑》《田公德政碑》《夢真容碑》《候臺記》《憫忠寺寶塔頌》等。
《史記·老子列傳》載,老子姓李名耳,字伯陽,謚曰聃,為周守藏室史。西出關,為關令尹著書上、下篇而去,莫知其所終,即世傳《道德經》兩篇,亦稱《老子》。唐代李氏皇室,追尊老子李耳為始祖,崇祀之典特盛。乾封元年(666年)唐高宗李治,加號太上玄元皇帝。至玄宗皇帝,更篤信玄學。據《舊唐書·本紀》載,開元二十一年(733年)正月,制令士庶家藏《老子》一本,每年貢舉人,減量《尚書》、《論語》兩條策,加《老子》策。唐封演《封氏見聞錄》亦載,玄宗開元二十一年,親注老子《道德經》,令學者習之?!短屏洹酚州d,國學教授之法,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老子》皆為大經?!独献印芬郧坝煤由瞎⒈?,自玄宗御注后,選舉應制以御注為準。開元二十三年(735年),用道門威儀司馬秀言,天下應修宮齋諸州,皆于一大觀立石臺刊勒。宋歐陽修《集古錄》,趙明誠《金石錄》均著錄有御注老子《道德經》,所收皆懷州本。今河北省境內,現存有易州經幢和邢州(今邢臺市)經幢。邢州經幢在龍興觀舊址,是開元二十七年(739年)刺史李質立,現僅存殘件。易州經幢原立于城西開元觀,傳為宋乾道五年(1169年)易州知州張孝祥,遷于今址。
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夏六月,大風發亭,牽石柱東南仆,擊土入地尺有咫,帽擲三丈外。時任知州趙烈文倡捐募資,紳民協力,重修扶立。由于疏忽,以致幢節錯位,將第一層之第一面與下段之第二面相對,文字錯行,造成后人費解。二零零二年予以復位修繕,并建亭護之。圖中拓本為上世紀八十年代錯位版,參考修復后經幢予以圖片復位,以證其史。圖片湯壽潛藏《道德經幢》剪裱本
老子《道德經》后世注本非止一家,重要的有漢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??紦曳Q,詳勘各本異同,此御注本為善,以本有古哲之源流,而無后人之穿鑿濁亂,其辭簡奧而義反精深,其為老聃之冢嗣無疑(見明安世鳳《墨林快事》)。玄宗注《道德經》后世亦有刊本,傳刻訛誤,文句多有增減,而獨此石刻千古不變,最為可據。
易縣《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幢》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,年代最早,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,是校釋《老子道德經》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資料,也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,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,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《墨林快事》《潛研堂金石文跋尾》《授堂金石跋》《金石萃編》《寰宇訪碑錄》《平津讀碑記》《京畿金石考》《金石文抄》《畿輔碑目》《天下輿地碑記》《攟古錄》《竹崦盦金石目錄》《上谷訪碑記》《畿輔通志》《藝風堂金石文字目》《易縣志稿》等均有著錄,吳占良等著《蘇靈芝書法研究》列專章考訂。
《道德經幢》釋文
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
勅,昔在元圣,強著玄言,權輿貞宗,啟迪來裔。遺文誠在,精義頗乖。撮其指歸,雖蜀嚴而猶病。摘其章句,自河公而或略。其余浸微,固不足數。則我玄元妙旨,豈其將墜?朕誠寡簿,嘗感斯文,猥承有后之慶,恐失無為之理,每因清宴,輒叩玄關,隨所意得,遂為箋注,豈成一家之說,但備遺闕之文。今茲絕筆,是詢于眾。諸公卿、臣庶、道釋二門,有能起予類于卜商鋮疾,同于左氏,渴于納善。朕所虛懷,茍副斯言,必加厚賞,且如諛神。自圣幸非此流懸市相矜。亦云:小道既其不諱,咸可直言,勿為來者所嗤,以重朕之不德。
開元廿年十二月十四日
老子道德經原文及注釋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