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縣哈哈腔
- 來源:
- 一網資訊
- 發布時間:
- 2020-10-29 19:35:37
- 分享至:
摘要:青縣哈哈腔

哈哈腔又稱“喝喝腔”、“呵呵腔”,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、滄州、衡水、廊坊、石家莊及山東省的惠民、德州地區。
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,清代嘉慶年間北京鈔本《雜曲二十九種》所收《西廂記•游寺》和北京“百本張”鈔本中均有該曲。哈哈腔約形成于明末清初,清代乾隆年間已經在京師和民間流行,清末民初達到鼎盛。其發展大約經歷了當地的民間歌舞、民間小戲兩個階段,最后定型為以弦索小曲“柳子”為唱腔曲調的小戲。在不同地方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下,哈哈腔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三路流派。東路流行于山東省的德州、惠民地區和河北省的東南部,中路流行于滄州、衡水地區,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區及廊坊部分地區。哈哈腔唱腔屬于板腔體,【流水板】是核心板式,主要板式有【頭板】、【二板】、【三板】、【快三板】、【垛板】、【尖板】等。哈哈腔各行當唱腔大體相同,分男腔、女腔兩種,男女同調,惟旋律稍有區別。其樂器以“拙笙、巧弦、浪蕩笛”三大件為主,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,富于民間吹打樂的特點。
哈哈腔傳統劇目有一百余種,以喜劇風格見長,代表性劇目有《王小打鳥》、《三拜花堂》、《雙燈記》、《李香蓮賣畫》、《金鎖記》、《女中魁》、《賣水》、《楊二舍化緣》、《唐知縣審誥命》等,另外還有《小過年》、《拴娃娃》、《摔紡車》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,以及《全忠孝》、《烏玉帶》等從梆子移植的大戲。這些劇目鄉土氣息濃厚,戲文通俗易懂,深受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的歡迎。
新中國成立以后,河北省清苑縣建有專業的哈哈腔劇團,在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及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、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目前由于造詣較深的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,后繼乏人,哈哈腔處于瀕危境地,急需弘揚和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