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子節與兔爺攤
- 來源:
- 一網資訊
- 發布時間:
- 2020-10-29 19:53:42
- 分享至:
摘要:果子節與兔爺攤

中秋節正逢各種水果成熟上市的時節,是個果子秋,所以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它是“果子節”。
《京都風俗志》載:中秋節“前三、五日,通衢大市,搭蓋蘆棚,內設高案盒筐,滿置鮮品、瓜蔬,如:桃、榴、梨、棗、葡萄、蘋果之類,晚間燈下一望,紅綠相間,香氣襲人,賣果者高聲賣鬻,一路不斷。”尤其是前門外和德勝門內果子市,節前夜市,通宵達旦。果商的吆喝聲,此起彼伏:“今日是幾來?十三、四兒來!您不買我這沙果,聞香的果來!哎,二百的四十來!”
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嘗外,主要是用于送禮的上供。因此,果品和裝璜都十分講究。有的果農在蘋果未熟時,將用紙剪的“福”、“壽”、“佛”字等圖案,貼在果子上,不使陽光照射,等果子成熟之后,再把剪紙揭去,紅色的蘋果上就留下了黃綠相間的圖案,精美絕倫,引人喜愛,但索價甚貴。
凡用來饋送親友的,一律都裝在特制的小筐里,還要墊上香蒿,以增加果品的香味。果筐外面還要加上紅綠門票,更增加了節日氣氛。
最能點綴節日景象的就是兔爺攤子。明《北京歲華記》載:“市中以黃土博成,曰兔兒爺,著花袍,高有二三尺者。”兔兒爺一般多是人形兔臉,長耳頂盔束甲,帶有纛旗。騎在猛虎身上,有如將軍。大的后背還要插上一把寶蓋式的傘。有的則“短衫擔物,有如小販;有飲酒跳舞,有如燕樂者。”極簡陋的僅是一小白兔搗藥而已。這乃是一種泥塑玩具,供給兒童們節日娛樂玩耍的。
兔爺形象來源于月中的玉兔卻又不同,有這么一個傳說:
當時北京流行瘟疫,玉兔下來治病,可是因為一身白,誰都不讓進,她只好去廟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戶治病,為了趕時間,她換乘了好多種動物,獅子老虎什么的,當最后人們看到她返回月宮,才恍然大悟,為了感謝玉兔,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爺像來祭祀。
兔爺兒,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,也有手工捏的。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,“兔爺兒”的身體、臉形、姿態都是人的樣子。除源于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、端坐于蓮花塘上的正統型兔兒爺外,常見的兔爺兒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。前者臉譜穿戴、身段神氣。后者更加人化,也更趨社會時尚,如剃頭師父、或是縫鞋、賣餛鈍、賣茶湯的……社會群相應有盡有。
正像清方元昆在他的《都門雜詠》中說的“兒女先時爭禮拜,擔邊買得兔兒爺。”小孩們在八月十五前后,摹仿成人供兔爺玩;“擺佛佛兒”玩,這是舊京特有的風俗。